宅男美女社
AD01

[漫画小说合集] 只有神知道的世界 漫画全集+轻小说两卷

一般漫画, 漫画, 轻小说 宅男美女社 - 1

这里是《只有神知道的世界》系列合集第二贴,包含漫画全集和轻小说两卷(共计2.61G)

推荐大家看看漫画版,比动画版多了很多故事(当然动画版也是篇幅所限,何况manglobe社15年就凉了,可惜啊),结局的描写也相对更细腻,交代了艾露西(动画版没细写),资源来自贴吧,附品中的《若木结局说明》推荐大家看完后再读,若木老贼为这个结局也算下功夫了。附品中的公式图应该是扫图时没拆书,所以中间模糊很严重,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找尖端出版的正版汉化实体书,还是比较有收藏意义的(拿页码和读者玩galgame若木老贼还是会玩)

然后是轻小说两卷(全),话说找到轻小说的时候真的惊了“这不是原作漫画吗?啥时候改的轻小说?”,仔细一看只出了两卷,不过剧情是完全原创的,和漫画动画都不重叠,插画也是若木老师亲自担任,整体而言还是维持了《神知》系列的一贯风格,值得一读。

 

 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杂谈分割线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(这段是过年的时候和群友聊天然后决定写的,写完就一直没发贴了咕咕咕)

 

随意聊聊,看看就好。

忽然想谈谈动漫,但是太大了,无从讲起。

现在常说的宅圈,大体已经从ACG演变为ACGN了,再加上Fate、东方、V家等大IP的衍生同人,音乐、插画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多,而国内还有网文这一微妙而庞大的领域,与此同时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相关的分享交流愈发便捷。

权当偷个懒,让我以时间顺序,单以“动画”为主,来慢慢展开,闲聊一二吧。

 

辉煌的时代,“三足鼎立”

 

世界第一部动画影片出现,是在1914年;日本第一部动画,在1917年;迪士尼第一部实验短片,在1920年;中国第一部广告动画出现,在1922年,中国第一部动画片,出现在1926年。

“三足鼎力”的局面,逐渐开始形成——以迪士尼为首的欧美影院动画产业,日本动画,以及中国动画。当然,迪士尼在当时应当称为“神话”,与之相比,日本与中国的动画发展无疑慢了不少,直到多年后才能称为“鼎立”。

 

一、“娱乐孩子,单纯与天真”——欧美动画

首先来谈谈迪士尼,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,只是单纯地列出其作品和年份,以及作为导演的华特迪士尼连续六年获得奥斯卡影片奖的记录,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其当时的地位。在其带动之下,欧美地区逐渐出现了不少动画作品,但迪士尼始终是最鲜明的旗帜。

迪士尼的地位坚不可摧,其最大的原因之一,我认为是理念。自创立以来,迪士尼的影视作品均以娱乐观众而非单纯营利为目的。这种娱乐不是芒果卫视的“单纯娱乐”,它娱乐的主要对象是孩子,于是便是一种孩童式的天真娱乐。而每一个大人都经历过童年,于是便有了共鸣,因而大人不会在陪孩子观影的过程中感到乏味。即迪士尼作品的适龄人群极为极为庞大。更难能可贵的是,即使经过多年的发展,迪士尼在影视制作上依然遵循这一原则,“使孩子开心”为目的已融入其制片的核心思想。现在,相比于其他的动画制品,家长们可以放心的让孩子独自观看迪士尼的作品而不必有任何担心,也从侧面反映了迪士尼的特点。(除了迪士尼之外,电视作品如猫和老鼠,电影出品如皮克斯、蓝天、梦工厂(都与迪士尼相关)以及其它众多欧美电影公司,也大多秉承着“娱乐孩子”的制作理念来制作动画,这一理念也是三足鼎立时期欧美动画的主要特点。顺带一提,如今我们熟知的“超级英雄”系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漫画领域活跃,主要活跃区域在美国,这里暂且不提。)

 

二、“美术片的探索,动画民族化,将教育融于作品之中”——中国美术片

之后,镜头调转,我们来看看中国动画。相信这时很多人会有异议,不外乎“得了吧丢人玩意”“老黄历就别提了”之类的,我希望你们能多一点耐心,试着去了解,去回忆下,一切并不是一直都是今天这样,我只是想向大家展现一下,那个时代动画的,完全不同于今日的,精彩与辉煌。

那时的中国人,眼中并不只有动画,很长一段时间,我们提到动画的时候,会说“美术片”。

 

“美术片——一种特殊的电影形式,中国的名词,在世界上统称animation,是动画片、 木偶片、剪纸片的总称。美术片主要运用绘画或其他造型艺术的形像(人动物或其他物体)来表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,是一门综合艺术。——百度百科”

 

那时我们对于动画——美术片的探索与尝试,从最初就并不局限于绘画与赛璐珞——木偶,泥塑,剪纸,折纸,水墨……在中国的“动画”,从艺术形式上焕发出世界别处所不曾有过的活跃生机,我们称之为“动画民族化”。现在回头看来,那时代的不少美术片,在艺术性上有着很高的追求,与此同时结合民间化的表现形式与民族性的特色赋予,十分的“亲民”,可以说,中国的美术片,在其时确实有着一批匠人与艺术家在制作着。

1935年,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《骆驼献舞》;1941年,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《铁扇公主》;1947年,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《皇帝梦》;1949年,上海电影制片长成立并成立了美术片组;1950年《没头脑和不高兴》;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(上美厂)正式成立,并在1957至1982年间共拍摄187部美术片。

1960年我们就成功摄制了水墨动画,1964年就制作出《牧笛》这样的作品,1961-1964年制作的《大闹天宫》——一部长达120分钟的动画片,上下两集,绘制10万余张画面,达到每秒十二帧。(现在的日漫因为周更的庞大工作量使用的是重复画面,即虽然也是一秒十二帧,但事实上只有四张原画,每张原画交错使用三帧)——很遗憾,这样的作品我们今天已经做不出了,关于现状的杂谈,在后续会单独聊。

这一时期的中国动画主要由上美厂出品,经济上直接由国家负责所以不存在盈利问题,一秒十二帧的制作,多种创作题材与形式的不断尝试,其水墨动画即便在今天也难以再现当时细腻的制画风格与技艺。因为不用考虑盈利与市场竞争,加上计划经济的特殊时代背景与社会需求,这一时期的作品,奠定了“三足鼎立”时期中国作品的核心特点——

 

教育!

 

从骄傲的将军、小蝌蚪找妈妈到阿凡提,再到上美厂没落后的《海尔兄弟》、《蓝猫淘气三千问》、《小虎还乡记》、《围棋少年》,都有着别国动漫不曾具有的教育性,而且不可否认,这种教育性,是十分成功的,不止是教育内容,更在于其作为“动画”的制作质量。(顺带一提,类似的作品日本也有过尝试,就是后来大陆有引进的《聪明的一休》(1980年),也是一代人的记忆)

我国动画的衰退,是从九十年代末开始的。其时因为国家的改革开放,上美厂不得不面对盈利、外国动画的竞争这两大现实问题,他们意识到了教育动画在盈利与竞争上的困难性、局限性,于是做出了第一次尝试,通过架空传说故事,利用剪纸与水墨相结合来降低制作成本,《葫芦兄弟》,一部至今任然可以说是话题性的作品,诞生了。

制作完成后,市场反响很不错,于是上美厂紧接着制作了下半部,却由于盗版的盛行与并未完全普及的影碟机,收益并不理想。

然后,就是我所认为的上美厂最后的绝唱——《宝莲灯》。

自此之后,“美术片”的时代宣告结束,中国动画的旗帜一度由中央一套挑起,在市场化与外来作品的竞争中逐渐开始没落,“教育”的制作理念也被渐渐忘却。中国淡出“三足鼎立”,美漫的“超级英雄”系列,完成上位。

 

三、“全年龄化的艺术表达方式”——日本动画

最后,来聊一聊日本动画,相信这也是大家最熟悉,接触最多的范畴。鉴于其当今庞大交错的体系与众多的作品,这里仅就发展时期到90年代左右的动画进行泛谈。

1956年,日本第一部国产动画TV《铁臂阿童木》,收视率高达47%;1965年,日本第一部彩色TV版动画《森林大帝》——这两部动画,奠定了手冢治虫“日本动漫之父”的地位。

在动画方面,日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定位与制作观念——如果只是跟在迪士尼后面,很难做到“超越”,那么就换一个角度,你们对动画的主要受众定位是“儿童”,我们就把定位改变一下,“青年”乃至“成年”(想歪的请去面壁)。

他们把动画作为一种表述方法,加入哲学、宗教、人性、爱情等等元素,做出了别具一格的作品。如《幽灵公主》包含的战争与和平、人与自然的相处、女权问题等;《EVA》中的宗教、精神、心理,以及深刻而残酷的对于“人”的剖析。

于是,这一时期日本动画的特点,便在于“定位”的不同,从而使动画成为一种“全年龄化的艺术表达方式”,《龙猫》、《天空之城》、《东京教父》……这些作品,对于成年人的触动甚至大于孩子。从深刻性而言,日本动画走上了一条前人不曾踏上的道路,并取得了不菲的成就。

 

这次挺啰嗦了,大概就先到这,个人的一点看法与思考,希望大家别太较真,以及,例行讨论吧:

在你的眼中,动画乃至动漫,是否有意义?你认为其意义是什么?不是单独的谈论具体的作品,请仅就“动画”或“动漫”,试着去寻找自己的答案吧。

 

在这里附上13年随笔里,我的答案吧:

“于我而言,他们的意义在于——启蒙。

第一次知道信任,第一次思考梦想,第一次明白友情,第一次燃起热血,第一次眺望爱情,第一次珍重亲情,第一次展开幻想,第一次朦胧地看到希望,第一次去敬畏自然,第一次去尊重信仰……每一眼,都是第一次看到一个新的世界。

大人告诉我们很多,教会我们很多,但是动漫——用一个个世界,去诠释那些看似遥远而空虚的词语,在学会认字读书之前,在课本的故事之前,在新闻的报道之前,在新编的故事之前,在好奇心与天真离开之前,我很庆幸,能与你们相遇;而这之后,我也坚信,你们的故事,会在读者与作者的视线之外,继续着,生活着,所以每一个结局,道一声珍重,我会记得,你们告诉过我的故事,继续写着我自己的故事。”——《随笔·故事的结束》(2013年10月)

 

 

AD01